财政部将出手!大规模的一揽子刺激会来吗?

中国新闻周刊

3周前

经济指标不及预期可能是导致刺激政策加码的关键,而如果观察更长周期之内经济政策重点的转移,此次刺激政策的“回归”早有端倪。...在张军看来,这一轮刺激政策选取股市与楼市作为突破口,意在扭转预期。

财政部终于要出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届时将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在近期货币政策重磅发力之后,增量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引发市场的期待。

“共识与分歧。”这是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9月28日在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演讲的主旨。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已经释放了增量政策。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关于中国经济的共识正在不断增多。

一揽子经济刺激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并在股市与楼市上得到积极反馈,预期开始逆转。但是政策的下一步仍要在分歧中凝聚更多共识,找到最优解。

政策“加码”如何形成?

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全面客观冷静地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关于中国经济共识形成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有经济学者向《中国新闻周刊》感慨。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看来,尽管关于中国经济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仍然存在分歧,但是9月底刺激政策的出台,以及决策层的表态意味着一项共识已经达成,即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总结说,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疫后复苏尽管进程有曲折,但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去年全年增速达到5.2%,今年上半年也达到5%,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是居前的。另一方面,宏观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总需求水平下降压力,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7个季度处于负增长。8月份的数据表明,消费、就业、财政等重要指标都出现明显放缓乃至收缩的迹象。

仅以与普通人最为相关的就业与消费两项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去年11月一度达到10.1%,但是随后一路下滑,徘徊在3%左右。今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仅为2.1%。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显示,8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攀升1.7个百分点至18.8%,为2023年12月公布该数据以来最高点。

就业与消费数据的疲软更直观地反映在物价水平上。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物价始终在低位徘徊,由此引发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讨论从去年延续至今。经济学者任泽平团队分析,PPI连续20多个月负增长,CPI在零附近徘徊,“实为罕见”。

相比这些指标,一揽子超预期增量政策的出台,更直接因素可能在于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完成。

尽管如刘世锦所言,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在全球经济体中居前,但是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与二季度增速分别为5.3%、4.7%。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直言,问题在于,在流动性相对宽裕的情况下,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仍然无法维持一季度的水平。

外界习惯于从决策层表达的细微差异揣测中国完成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9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将表述调整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从“坚定不移完成”变为“努力完成”,释放了微妙的变化信息。

经济指标不及预期可能是导致刺激政策加码的关键,而如果观察更长周期之内经济政策重点的转移,此次刺激政策的“回归”早有端倪。

根据张军的观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动,2015年以后,决策层更加强调“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前者是通过运用一系列宏观政策工具,及时平抑经济运行中的短期波动。后者加入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考量,兼顾经济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这样的政策取向在疫情期间转为强调将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而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强调“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显然,在应对短期经济波动与进行中长期结构调整的选择中,政策的重点逐步转向前者。

经济政策重点的逐步转移,加之经济指标下行的现实压力,共同促成了这一轮刺激政策的出台,而全面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仍在这一轮刺激政策中“先行”。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评价,央行的最新政策可以说是自2015年以来最全面的宽松政策。

对于降准0.5个百分点,央行行长潘功胜在9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举将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他说:“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空间。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上,到年底之前还有三个月时间,我们也会根据情况,有可能进一步下调0.25至0.5个百分点。”

这其实已经是2024年央行第二次全面降准、降息。2024年1月,央行也曾经降准0.5个百分点。2024年7月,央行也曾全面降息,包括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10BP至1.7%,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幅度下调10BP等。

如果算上进一步降准的空间,2024年全年降准幅度可能达到1.5个百分点,这可能是2019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朱海斌表示,采取一揽子的综合措施显然旨在恢复市场信心。

在张军看来,这一轮刺激政策选取股市与楼市作为突破口,意在扭转预期。“决策层一定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人们最为关心的无非就是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这两个市场一旦恢复‘人气’,就意味着预期问题开始改善,不过这只是开始。”

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乐观情绪也延续至十一假期结束之后,10月8日,沪深两市早盘仅用时20分钟成交额便突破万亿元,创下最快破万亿元成交额纪录,全天成交额逼近3.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但正如张军所言,拉动股市与楼市只是扭转预期的开始,刺激政策下一步备受关注。

经济指标不及预期可能是导致刺激政策加码的关键,而如果观察更长周期之内经济政策重点的转移,此次刺激政策的“回归”早有端倪。...在张军看来,这一轮刺激政策选取股市与楼市作为突破口,意在扭转预期。

财政部终于要出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于2024年10月12日(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届时将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在近期货币政策重磅发力之后,增量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引发市场的期待。

“共识与分歧。”这是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9月28日在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演讲的主旨。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已经释放了增量政策。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关于中国经济的共识正在不断增多。

一揽子经济刺激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并在股市与楼市上得到积极反馈,预期开始逆转。但是政策的下一步仍要在分歧中凝聚更多共识,找到最优解。

政策“加码”如何形成?

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全面客观冷静地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关于中国经济共识形成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有经济学者向《中国新闻周刊》感慨。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看来,尽管关于中国经济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仍然存在分歧,但是9月底刺激政策的出台,以及决策层的表态意味着一项共识已经达成,即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总结说,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疫后复苏尽管进程有曲折,但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去年全年增速达到5.2%,今年上半年也达到5%,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是居前的。另一方面,宏观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总需求水平下降压力,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7个季度处于负增长。8月份的数据表明,消费、就业、财政等重要指标都出现明显放缓乃至收缩的迹象。

仅以与普通人最为相关的就业与消费两项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去年11月一度达到10.1%,但是随后一路下滑,徘徊在3%左右。今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仅为2.1%。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分年龄组失业率数据显示,8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攀升1.7个百分点至18.8%,为2023年12月公布该数据以来最高点。

就业与消费数据的疲软更直观地反映在物价水平上。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物价始终在低位徘徊,由此引发中国经济是否陷入通货紧缩的讨论从去年延续至今。经济学者任泽平团队分析,PPI连续20多个月负增长,CPI在零附近徘徊,“实为罕见”。

相比这些指标,一揽子超预期增量政策的出台,更直接因素可能在于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完成。

尽管如刘世锦所言,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在全球经济体中居前,但是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与二季度增速分别为5.3%、4.7%。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直言,问题在于,在流动性相对宽裕的情况下,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速仍然无法维持一季度的水平。

外界习惯于从决策层表达的细微差异揣测中国完成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今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9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将表述调整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从“坚定不移完成”变为“努力完成”,释放了微妙的变化信息。

经济指标不及预期可能是导致刺激政策加码的关键,而如果观察更长周期之内经济政策重点的转移,此次刺激政策的“回归”早有端倪。

根据张军的观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动,2015年以后,决策层更加强调“跨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前者是通过运用一系列宏观政策工具,及时平抑经济运行中的短期波动。后者加入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考量,兼顾经济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与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这样的政策取向在疫情期间转为强调将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而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强调“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显然,在应对短期经济波动与进行中长期结构调整的选择中,政策的重点逐步转向前者。

经济政策重点的逐步转移,加之经济指标下行的现实压力,共同促成了这一轮刺激政策的出台,而全面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仍在这一轮刺激政策中“先行”。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评价,央行的最新政策可以说是自2015年以来最全面的宽松政策。

对于降准0.5个百分点,央行行长潘功胜在9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举将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他说:“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空间。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上,到年底之前还有三个月时间,我们也会根据情况,有可能进一步下调0.25至0.5个百分点。”

这其实已经是2024年央行第二次全面降准、降息。2024年1月,央行也曾经降准0.5个百分点。2024年7月,央行也曾全面降息,包括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10BP至1.7%,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幅度下调10BP等。

如果算上进一步降准的空间,2024年全年降准幅度可能达到1.5个百分点,这可能是2019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朱海斌表示,采取一揽子的综合措施显然旨在恢复市场信心。

在张军看来,这一轮刺激政策选取股市与楼市作为突破口,意在扭转预期。“决策层一定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人们最为关心的无非就是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这两个市场一旦恢复‘人气’,就意味着预期问题开始改善,不过这只是开始。”

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乐观情绪也延续至十一假期结束之后,10月8日,沪深两市早盘仅用时20分钟成交额便突破万亿元,创下最快破万亿元成交额纪录,全天成交额逼近3.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但正如张军所言,拉动股市与楼市只是扭转预期的开始,刺激政策下一步备受关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